国庆游瑞士
能源人看点啥?
天呐!国庆假期已经结束啦?小编的同事有去天津吃煎饼、有去澳大利亚吹海风、有回家让妈妈的菜喂胖了三圈、有位超级奶爸迷上拳击、还有人蹲在北京家里等待“鬼天气”变好……
7天你都做了些什么呢?欢迎跟我分享。
国庆假期,这位勤劳的能源记者可没闲着,来到了瑞士。亲身体验了TOSA电动公交;钻入大山腹内,找寻海拔超过2400米的“空中水电站”;穿越圣哥达隧道……
中国能源报记者 李慧
2016年国庆 在瑞士
天气:晴
1
充电15秒,城区随便跑——TOSA新型无轨电动公交系统
我们的第一站就从市内公交车的乘坐开始!
深秋的日内瓦,阳光明媚,由于还是工作日,街道上鲜有行人。小编一行则在一座公交车站满怀兴奋地等待今天的主角——TOSA无轨电动公交车。
此前仅有耳闻的TOSA电动公交车终于现身。
除车顶外,这是一辆看起来与瑞士街头普通无轨电车没什么不同的大型公交车,车身上大大的英文字母TOSA是新型无轨电动公交系统的缩写。
TOSA电动公交车全长18.75米,可搭载133名乘客,2013年5月26日起至2014年底,已经开始在日内瓦机场与Palexpo国际展览中心之间进行试运行。
与普通电车通过车顶集电杆连接到高架电线获取电力不同,TOSA公交车车顶的移动臂采用激光控制,能够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连接到安装于候车亭顶部的插座,利用乘客上下车的15至20秒时间进行充电。
ABB在该公交车沿途的13个站点安装了充电站,同时还为3个终点站和4个停车场提供了充电设施,最大程度地缩短了公交车需要等待充电的时间。
TOSA电动公交车的优点当然还不止这些。
作为大型无轨公交车,TOSA可像普通无轨电车或燃油公交车一样运营,无需改变线路和停站时间,在高峰时段可以以10分钟的间隔从两个终点站对发,全天预计可运送乘客1万次,每年行驶总里程数将达到60万公里。与此同时,TOSA电动公交车的行驶噪音只有10分贝,每年还可减少10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ABB瑞士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全球产品专家Bruce Warner先生在试乘现场不无自豪地表示,这项革命性技术无需高架电线、无噪音、零排放,可以替代传统公交车成为未来城市交通的典范。
今年7月,ABB已经与日内瓦公共交通局签约,将联手瑞士公交车制造商HESS,为日内瓦23号公交线路的12辆新型无轨电动公交车提供这项闪充技术。2018年,该线路将全面投入运行。
最后,奉上TOSA e-bus解决方案的完整视频:
相关拓展
源自瑞士,服务全球
历经125年的ABB开创性技术之旅从15秒闪充的公交车开始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1891年10月2日,两位年轻的电气工程师Charles Brown和Walter Boveri在瑞士巴登创立布朗勃法瑞公司(BBC)。他们坚信,电力技术的发展将引领一个新时代。
1988年,BBC与瑞典公司阿西亚(ASEA)合并组建新的ABB。
125年后的今天,ABB圆满实现了创始人百年前的愿景,成长为全球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导企业,在电力、工业、交通和基础设施领域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效率,同时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
大山腹中抽水蓄能——Linth Limmern水电站
作为能源圈的一员,水电站自然是小编不会错过的“景点”。在有着“世界公园”之称的瑞士,小编有幸来了一次“探秘之旅”——钻入大山腹内,找寻一座海拔超过2400米的“空中水电站”。
小编摄影设备和技术都十分有限,无法拍出山体全貌,无奈从网络找来图片,以便大家一览Linth Limmern水电站所在山体的外观全貌。谁能想到,在如此秀美的山中竟然还藏着一座抽水蓄能电站。
通过远处的这道大门,就将进入大山腹内,开始一步步接近这个欧洲最高的工程项目。
步行经过长长一段隧道,小编即将登上传说中的隧道小车,行进4公里,进入这座“空中水电站”腹地。
有没有点洞穴探险的意境?
即将出发探险的隧道小车
芝麻开门!Linth Limmern水电站,我们来啦!
4公里的行程,光明就在前方。
据ABB瑞士电网自动化高级项目经理Hans Matzner介绍,Linth Limmern空中抽水蓄能电站,由Muttsee湖和Limmern湖形成600米的落差进行储能和发电。电站共拥有4套发电机组,装机量分别为250兆瓦,4套机组同时运行的发电量堪比一座核电站。
目前,该电站所发电力分别输往瑞士、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四个国家。
数据显示,瑞士56%的电力来自于水力发电。作为世界领先的电力和自动化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ABB在过去的125年中,也始终专注为水电行业开发发电和配电领域的技术、系统和解决方案。ABB得水电站核心技术覆盖全产业链及其整个生命周期,能够为客户提供包括备件采购、维修、培训、远程监测和技术支持在内的全方位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就在Linth Limmern水电站所在山脚下,还坐落着采用了ABB电力设备的瑞士国家电网变电站。
看似不起眼的小小建筑,却是发电站不可或缺的好伙伴。
该变电站有220千伏、380千伏两种输出方式。在这里,如果一套机组电量发生冗余,就会返回变电站,经过转化从另外一套机组以另一路电压方式通入电网。
Linth Limmern水电站与国家电网相互配合,通过抽水蓄能的方式,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对电网接入风力、太阳能等间歇性电力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Hans Matzner表示,如今的供电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向供电转为双向供电,消费者和电厂的关系交互性更强。能源储存是未来的一项挑战,新能源稳定性不可预见,受自然条件影响波动很大,在新能源兴起的同时,如何降低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度,将能量储存起来是非常可行的思路。
“Linth Limmern项目是一个完美的典范,在用电低谷的时候将上游水库蓄满,用电高峰的时候进行发电,非常好地解决了削峰平谷的作用。”
3
穿越阿尔卑斯山——圣哥达隧道
火车旅行经济实惠又能饱览沿途风光,真是再好不过了。然而,遇到大山怎么办呢?没关系,瑞士凿出了全球最长的隧道——圣哥达隧道来开路。
小编的第三站来到瑞士交通博物馆,全面了解圣哥达隧道的来龙去脉。
古老的火车是不是很有感觉?
马车与火车并行,画面格外清奇。
圣哥达隧道不仅是瑞士的骄傲,也是欧洲的骄傲。这条隧道在打通从英格兰北部起,经瑞士、法国、德国,直至意大利北部的欧洲通道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连接荷兰鹿特丹和意大利热那亚这两个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城市的高铁奠定了坚实基础。
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地貌复杂、地势险峻,将广袤山区与苏黎世、米兰、图灵等文化、经济枢纽相连,并非易事。然而,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山区环境的破坏,1994年瑞士举行了系列公投,决定兴建圣哥达铁路隧道,并计划在隧道开通后两年内,限制通过阿尔卑斯山脉的重型货运卡车数量。
今年6月1日,这条贯穿阿尔卑斯山的铁路隧道历时17年终于建成通车,成为全球最长的隧道,它使得从苏黎世到米兰的旅程短了一小时。通车仪式上,特意请来演员在隧道内演绎了修建的艰辛历程。
全长57公里的圣哥达隧道引人瞩目的不仅仅是长度,还有它的深度。在隧道的某些部分,距离上方山峰有2.3公里的深度。
虽然开凿难度巨大,但是,擅长修建铁路的瑞士人却将火车线路建得十分平坦,没有采取多数铁路和公路面对复杂的地形时选择的耗时的盘山策略。平坦的轨道使得该列车的时速可以达到250公里/时。
自成立以来就与瑞士全国的铁路网络建立起紧密联系的ABB,当然也不会缺席圣哥达隧道这个“世纪项目”。
为了庆祝隧道开通,ABB还在隧道北端的Rynacht和南端的Pollegio分别设立展馆,展示了ABB为圣哥达基线隧道提供的多种解决方案。
在该项目中,ABB为隧道基础设施的50赫兹供电系统提供了主要的电气设备,并为隧道通风系统提供了电力供应和控制系统,这一功率达15.6兆瓦的通风设施也是全球最大的通风系统。
事实上,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ABB为瑞士铁路隧道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大量贡献,并于瑞士联邦铁路公司长期合作。ABB的前身——布朗勃法瑞公司(BBC)曾帮助1882年开通的圣哥达隧道以及20世纪初的辛普朗隧道和洛茨堡基线隧道实现了电气化。
更多国际资讯请关注
国际能源参考
END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责编 | 卢奇秀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重磅 | 国家能源局印发页岩气“十三五”规划:力争2020年实现产量300亿立方米
「寻美风电」手机摄影大赛开始投票啦~风电场谁拍的最美?你说了算!
小编召集令|敢不敢来PK?中国能源企业微信传播大会等你参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